write.as

如何评价进击的巨人?

由于《进巨》已经算是知名作品,因此漫画和动画是一并评价的,因为它的受众群体至少在如今已经是高度重叠。首先我承认谏山创是个有想法的人,这种题材毫无疑问是应该算作奇幻作品的,但是其时间跨度和人物常规对白等无数细节上又是基于现实主义的,和近年来大火的异世界系列轻小说所塑造的残酷童话模式显然不同,其主题虽不能算严谨但至少是严肃的。那么建立在“架空奇幻”构想之上的“现实主义”算是怎么回事呢?它能否真正映照现实吗?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决定将其划分为青年漫画还是少年漫画的决定性分水岭,而不应回避以千人眼中千个哈姆雷特的诡辩说法。

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称其为史诗类漫画,通常以恢弘巨制或庞大抽象主题为特征,其情节刻画很大程度上不遵循于观众群体的普遍喜好,说得流行点就是和“媚宅”绝缘,并且善于刻画群像和世代变迁。特别是本片中大量设定隐喻犹太人的迁移史,比如哭墙、壁教、以色列格斗术等等,以及社会形态、政治生态、族群心理、对战争与和平的冷眼旁观等。从题材上来讲,史诗类题材非常不适合以漫画或者动画为表现载体,因为史诗类题材大多是严肃的,且很大程度上是违反手冢治虫所定义的唯心主义漫画定律的,它显然和主张友情努力胜利的王道热血漫不同。此外漫画讲求元素的提炼、夸张、变形,而写实主义的作品对这些部分必须有所收敛。所以奇幻史诗类别对于漫画作者的功力可谓极端的考验,是难题中的难题,看看为烙印战士耗尽心血的三浦健太郎就知道,如果没有强大的画工和丰富且深层的刻画能力,一般漫画家根本无从下手。

而从漫画角度我认为谏山创是失败的,撑起庞大漫画故事线的基础就在于人物塑造,人物塑造的最基本在于你不能脸盲。即便是看一些最低级的卖肉动画,作者好歹也知道用五颜六色的头发把人做一定区分。我想在看进巨漫画的读者中被糟糕画工导致脸盲所困扰的读者绝不在少数。其次虽然我一贯强调剧本要远重于表现形式,但表现形式再烂也是要有底线的,谏山创的欧式翻译腔台词水准都要远胜于他一直没有长进的画工,如果不是剧本实在是没眼看下去,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再看时我都要先根据台词确认确认这张脸的主人是谁,更不用说其他一些场面调度和重要剧情的分镜,实在烂到不行。我本身并不追求美型的角色设计和华丽的风格,也并不反感草稿流的画风,而是反感这个画功,既然你有拿得出手的故事,为什么不多花功夫好好刻画?同样画巨人,同样画史诗战争,前面提到的三浦就有部作品叫《巨人战争》,有兴趣的人可以拿去对比下。

从动画角度我也认为进击的巨人是失败之作,原因我前面说了,史诗类题材不适合以动画作为载体。有个很有趣的地方在于,明明这部漫画跟常规意义上的主流漫画想要表达的东西截然不同,他的写实风格和奇幻设定又是奔着青年漫画的路线去的,那么为何会吸引到这么多与之不相称的低龄观众呢?我认为这和动画制作脱不了关系。漫画作品的动画化会极大地拓宽受众群体并且增强其知名度,因此漫画作品的动画化是二次创作的关键,尤其是对于进巨这种漫画画工极差的例子,更是起死回生的一环。然而制作公司 Mad house,现在是 WIT STUDIO,把全部的笔力着重于刻画战斗中血肉横飞的暴力场面、战争的恢弘气势、用尽气力的CV演出,甚至请来了大热 DJ 泽野弘之来为其配乐,从其他主流动画的制作水平来看,WIT STUDIO 的制作水准绝对不算差,但问题不在于你用不用力,而是发错了力。W S 用力的方向导致了这部作品从动画化之初,就只能吸引大批原本主流王道热血漫受众的低龄观众,什么叫低龄观众?低龄观众的特点之一就是视觉动物、听觉动物,哪部片肯烧钱,请大牌CV大牌音乐人搞大量的特效爆炸他们就追捧哪部,比如早些年特别喜欢刷 fate、魔圆、空之境界、魔禁这批人,这种制作方式虽然符合主流动画产业的做法,但是对进巨这个剧本来说其实是有害的。这就好比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经典戏剧中突然插入了一段三俗的卖肉桥段一样,并且还专门用这个来吸引了一大批专门为这个桥段而来的人。特别是你本来的剧本并不需要用这些元素来吸引这批人来的情况下,虽然这不能全怪 WIT STUDIO,毕竟市场经济人家要考虑吸眼球,但在表现形式上来说问题很大,以至于此动画一开播便出现大量刷兵长一米六的低级观众,直接将其拉到和刀剑神域一个档次。虽然我不会单就某部作品有低级受众就去批评作品本身,但是它之所以吸引这种人,必然是和动画制作的表现手法有关。巨人的动画已经出了三部,没有一点改观。

而这部作品真正想要表达的一些东西,比如战争与和平、种族身份认同、偏右翼的政治观点、历史演进的偶然性、个体与族群的价值冲突等等,WIT STUDIO 在这方面的刻画基本是缺失的。唯物角度刻画史诗类作品,可以是激昂或澎湃的,但不可以是热血激进的。谏山创的剧本最终无论如何走向都是值得期待的,对其精神内核的评价仍有待观察,但是无论漫画还是动画(甚至电影),它在表现形式上都是失败的。第一段中所提到的问题,还要等他完结后再给出答案。個人看法,如果這個劇本可以寫成小説本應該會更加轟動,受限于作者本身的糟糕畫功或者動畫迎合市場的表現手法,動漫不適合承載這樣的題材。

真正從劇本上來評價,假若稍對二戰史有所瞭解的人看到劇中很多橋段估計都會無比熟悉,比如馬雷對艾爾迪亞人的愚民和奴化教育,對年輕人的洗腦,身份認同、少年軍隊,耶格爾兩兄弟截然相反卻無比扭曲的同年,始祖巨人對臣民記憶的篡改,馬雷和艾爾迪亞復權派各自書寫的大相徑庭的歷史教科書,還有榮譽馬雷人這種如二鬼子一樣的設定,再比如明顯隱喻原子彈的“地鳴”,猶太人的哭墻,脊髓液紅酒更是連特洛伊木馬都引用了等等。政治上國家之間對資源的爭奪、先發制人、不信任與滲透,對個體無所不用其極的利用,社會群體中種族之間的隔閡、猜忌、檢舉揭發,甚至連自己的父母都可以成爲舉報對象成爲自己復仇革命的犧牲品,各位中國觀衆會不會覺得很熟悉?而片中最令我感慨的是艾爾迪亞人突襲馬雷軍港的橋段,這和當年最初的兩位襲擊艾爾迪亞島的巨人所作的又有何分別?主角艾倫從年幼時極端憎恨立誓驅逐巨人的少年成長爲自己化身巨人蹂躪他人故土的青年,這種歷史輪回的上帝視角是我認爲谏山创筆下最爲精彩之處。而被馬雷徹底洗腦的小孩(贾碧)卻早已埋下了仇恨的火種,當她的價值觀遭到顛覆和崩塌之時,又將陷入怎樣的混亂?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物。再比如希爾兹國代表對地鳴作爲威懾手段以爭取艾爾迪亞島50年發展時間的描述,這跟如今小國爭取擁核的主張簡直如出一轍。此外作爲外交手段側面展示的希爾兹國對艾爾迪亞島資源的索取明顯就是影射中國對北朝鮮的控制。孤立無援將全部希望寄托於地鳴的艾爾迪亞島其實有諸多北韓的影子。

縱觀整部作品來看,巨人城墻的概念實際上應該對應現實中國與國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因歷史、因戰爭、因文化習俗宗教信仰不同等造成的隔閡或差異,彼此之間隔離得越久,差異、隔閡、猜忌和不信任就會越來越擴大,而巨人這樣一種超自然力量一方面擴大了這種彼此間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作爲一種威懾力量勉强維持著彼此間不發生戰爭的平衡,但同時卻也是隨時發生戰爭的火種。劇情設定中始祖巨人對尤米爾子民的支配實際上就是隱喻核武器對急於在世界中安身立命的弱小民族/國家如同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即核武器對人的支配。可以看出谏山创對歷史和文明發展的脈絡還是有自己的洞見的。其實不少歷史學家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今天大多國家的民主自由體制之所以存在是完全出於偶然,人類沒有因爲濫用武力而滅亡反而依靠核武器的相互威懾形成某種平衡並在此之上繁榮發展更是偶然中的偶然。雖然這不怎麽符合唯物史觀,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我們今天所處的和平狀態在整個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非常短暫的一瞬,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野蠻血腥殘酷的。谏山创這種頗爲冷酷的上帝視角我很欣賞,但抛出問題或者展現問題只是過程,每個漫畫作者都會給出自己的答案,因此漫畫的結尾才能看出作者的最終結論。值得期待。

而到了目前這個節點,最有意思的地方出現了。因爲劇中設定巨人的力量是可以集與一人身上的,而吞噬了多個巨人的男主艾倫,似乎可以做出一次有別於歷史規律的個人選擇。彼時的艾爾迪亞島無法做到“棄核”(放棄地鳴作爲威懾手段),而艾倫和不少人也認識到,一直“擁核”(保留地鳴作爲威懾手段)則會遭到主流世界的排斥,也會令歷史悲劇不斷重演輪回。作爲替代品的其他武器發展又需要長足的時間鋪墊。而另一方作爲男主對照的吉克則因爲在扭曲的童年和痛苦的仇恨鎖鏈中不斷掙扎,最後在庫沙瓦的啓蒙下將死亡與毀滅作爲艾爾迪亞人解脫的歸宿,竟也生成了和艾倫相似的啓動地鳴的動機。本質上吉克是屬于厭惡核武的一類人。此時無論是原調查兵團的成員還是馬雷的士兵,倒是都成了阻止核爆的立場,立場的轉換非常有意思。

此外書中多個視角的反復切換:軍政府、兵團、底層民衆、王政、以及不同壓迫下的社會形態,還有艾倫所持有的進擊的巨人所追尋的自由道路,與之截然相反的頻繁戰爭,同伴之間的反復背叛,價值觀的反復傾軋,我第一想到的就是1984中的那句名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書中的每一場戰役,每一個人物的變節,每一次價值選擇與判斷,似乎都在印證這個基本的道理;引用一段別人的解釋:

并非人人都渴望自由,特别在绝望的失意者看来,這是极端糟糕的,他们渴望摆脱自我,不惜投身于极权社会的群众运动中,不管是纳粹还是共产主义,对他们来说本质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只有投身于这个事业,他们的人生才找到了意义,1984中群众投身老大哥的主要心理也在于此,除此之外,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与集体目标令个人的责任、 恐惧、无能得以掩埋。他们大都自愿跟随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像斯大林,希特勒等等,领袖替他们做出决定,而他们就做一个螺丝钉,共同实现伟大目标,至于伟大目标是什么,并不重要,奋斗的过程最重要,這能充实他们空虚的内心,这样,他们就得到了一种特殊的自由———免于做决定,免于担责任的自由,以及充实自己人生的自由。是他们主动将决定权交出去的,而领导者也利用这一点,以自己的心愿引导群众,在极权社会中尤为甚,独裁者意志就是一切。外人看来群众就被独裁者奴役了,所以———-自由即奴役。

人们得到了免于做决定的自由,但这也意味着人们失去了个人特性,并且必须牺牲掉一些个人的欲望。而战争又是转移国内矛盾的一种很好的手段,所有人的愤怒,恐惧,憎恨,被压迫感,都发泄给了一个虚幻的敌国,一个虚幻的果尔德施因坦。(20世纪的犹太人在第三帝国中就是扮演的这样一个被发泄的角色,当然纳粹还有经济方面的需要,这里不展开讨论了)这样,人们的不满发泄了,矛盾转移了出去(不管是经济矛盾还是情绪矛盾)和平也就随之到来了,所以———-战争即和平。

(企图改造一个国家或整个世界的人,不可能单靠培养和利用不满情绪成事。单是展示变革的合理性或诉诸强制手段亦不足以为功。他们必须知道怎样在人们心中燃起一个极不切实际的希望,至于这个希望是一个天上的王国、地上的天堂、闻所未闻的财富还是统治世界,都无关宏旨。——-狂热分子)一头栽进某种变革大业里的人,都必然怀有极度不满情绪而又不是一贫如洗,都必然相信某种万能的教义、某个不会犯错的领袖或某种新技术已给了他们所向无敌的力量。另外,他们必然抱有极不切实际的憧憬和深信未来神圣伟业具有无限可塑性。最后,他们对他们要做之事所涉及的困难也必然一无所知。经验是一种障碍。发起法国大革命那些人都是全然没有政治经验的。布尔什维克、纳粹和亚洲的革命家也是同样情形。1984中群众以自己对未来的无知和期望,成为支撑老大哥行动力量的最坚实的根基,群众会为了老大哥的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性,牺牲朋友亲人,牺牲性命,在他们看来,这种神圣的理想(或者说是幻想)价更高,生命爱情两者皆可抛,这种神圣的信仰让他们用狂热的激情投入那个伟业,这是极权社会中扭曲了的力量,维持这个特殊的社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知即是力量。

在最後的關頭,艾倫做出選擇——消滅帕拉迪亞島以外所有的生命,用極緻的戰爭換取極緻的和平,而漫畫最初墻内的人們又回到了原點,僅剩他們的世界。自由即奴役;這點其實中國自古早有論斷: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有太多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由於艾倫兄弟擁有絕對的力量以影響歷史走向,因此吉克選擇了讓艾爾迪亞人一方全滅,而艾倫則選擇了另一種相反極端。其實放在現實中,不就是翻版的朝核危機嗎?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