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予众,削弱“帽子”人才的话语权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一、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激励制度;三、强化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四、完善分级责任担当机制;五、开展基于绩效、诚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改革试点。通知一出,立即引发科研界的广泛讨论。

关于“帽子”问题,通知是这样描述的:“切实精简人才“帽子”。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对科技领域人才计划进行优化整合。西部地区因政策倾斜获得人才计划支持的科研人员,在支持周期内离开相关岗位的,取消对其相应支持。开展科技人才计划申报查重工作,一个人只能获得一项相同层次的人才计划支持。科技人才计划突出人才培养和使用导向,明确支持周期,人才计划项目结束后不得再使用有关人才称号。主管部门、用人单位要逐步取消入选人才计划与薪酬待遇和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的做法。科研项目申报书中不得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等称号的栏目。不得将科研项目(基地、平台)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等作为荣誉称号加以使用、宣传。”

其实,有能力的人才拿高薪是无可厚非的。关键问题是拿到人才项目或者帽子的人才是否能够一直保持学术上的领先地位。正确的标准应该是只有当前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人才才能配得上更多的经费支持和更优秀的待遇。而目前我们的人才项目和帽子都是终身制的,或者可以用来一直炫耀的资本,这是极为不合理的。

其实长江、杰青以及四青和各个地方的人才计划本就是一个持续几年的经费支持,而拿到这些经费支持的人就被认为终身带上了高层次人才的帽子,获得了学界的话语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基金的流向。所以这些人成为了各个院校争抢的主要对象。

院士不是就在搞改革,引入退休机制吗?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可以带给我们另一个思路:这些人才项目(帽子)可以一直给,只要有能力就可以一直戴着获得持续稳定的充足经费支持。但前提是无论什么层次的人才项目,都要改变评审机制。绝对不可以只让极少数专家拥有投票权!甚至高层次人才评选的过程无需撰写申请书、而是仅仅根据最近五年的产出,鼓励所有的正高或副高职称以上的同行都参与投票,凡是有投票权的人无论职称高低,每人都是一票,匿名在线投票。如此,可做到更加公平公正,由于是同行投票,评价也更客观,结果也可以服众。更重要的是,这样就稀释了帽子人才的话语权,有帽子的没帽子的都会极力做科研做好,帽子人才有压力,没帽子的人有盼头,整个学术圈才能形成一个纯净的学术大环境。有压力有动力才能把事情做好。此外,帽子人才失去话语权,用人单位再也不会争抢人才了,而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营造更好的科研氛围,让自己单位能够有更好的成果产出。

这是一个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公平公正的社会,只有脚踏实地把业务做好,才能真正得到同行的尊重和认可;而那些打着学术交流的旗号到处“活动”的专家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少。

#人才 #科研